研究說明
。明代衛所為具有軍事性質的地理單位,管轄軍戶,承擔軍役。
明代宣德年間,都司衛所設置成定制。全國共有十六都司、五行都司、二留守司,其中十三都司屬於十三布政使司(山東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湖廣、山西、河南、廣東、廣西、陝西、四川、貴州、雲南),都指揮使司與布政使司同治一地,掌一省軍政,統轄所屬衛所。
其餘都司(遼東、大寧、萬全)置於邊區。行都司治所不在省會城內,用來輔助本省都司,管理部分衛所,包括陝西(治甘州衛)、山西(治大同府) 、四川(治建昌衛)、湖廣(治鄖陽府)、福建(治建寧府)等。
留守司為守護皇陵而設,有中都(鳳陽行都督府)、興都(承天府)兩司。
。本研究首先由匯整明代衛所建置沿革著手,建立基礎資料庫。資料庫以事件紀錄為理念來建置,掌握衛所改名、改隸、改制、位置遷移等變遷歷程,逐一收錄其起迄年代、隸屬單位、所在位置、變動緣由、參照文獻來源等內容。已完成具有將近2500筆資料的明代衛所沿革資料庫。
。由明代衛所建置沿革資料庫中,擷取萬曆二十年(1582)存在衛所之位置分布點資料,總計994筆,與譚圖所繪出明代(1582年)衛所資料共369筆,作一比對,可以概覽本研究對於以往可參照圖層之資料擴充概況。
明代衛所建置成果示例(以1528年衛所分布為例)
|
。明代長城九邊防禦體系,經長期演變,至嘉靖年間已形成都司衛所與九邊總兵鎮守並行的軍事體制;沿長城一帶的關隘與屯堡密集分布,與衛所布防相互呼應,在資源配置、軍事組織與空間結構上,形成環環相扣、層次分明的防禦體系。在本研究建立明代衛所分布資料的基礎上,結合邊鎮屯戍相關研究資料,可逐步釐清軍事鎮戍體系之空間結構與意義。
明代萬曆年間北方軍事鎮戍空間分布
|
|